预防性护理服务对血液系统肿瘤患者PICC置管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研究预防性护理服务对血液系统肿瘤患者PICC置管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研究 吕丹丹 贵港市人民医院 广西 贵港537100 【摘要】目的:探究预防性护理服务应用于血液系统肿瘤患者PICC置管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将2021年4月起至2022年4月期间至我院就诊的血液系统肿瘤病人(38例)纳入本次研究中,根据护理形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共有19例患者。对照组以常规的护理形式展开干预,观察组通过预防性护理形式进行干预,主要比较两组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生活质量等指标。结果:①观察组出现静脉血栓的实际发生率和对照组相比更低,组间比较差异十分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对照组并发症整体发生率显著比观察组更高,组间比较差异十分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护理后的整体生活质量较之于对照组显著更高,组间比较差异十分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ICC置管后的血液系统肿瘤患者治疗中使用预防性护理措施干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静脉血栓发生率降低,同时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预防性护理;血液系统肿瘤;PICC置管;静脉血栓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临床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正在不断提高,治疗恶性肿瘤的方式一般为化疗,然而长时间的化疗过程中需要借助具有较强刺激性和高渗溶液的药物来进行干预,利用 PICC 置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患者治疗的损伤,尽可能的降低穿刺带给患者的痛苦[1-2]。PICC 置管能够防止药物外渗且保留时间相对较长,不需要进行缝针或者局麻等优点,除了最大限度的缓解了静脉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以外,还能够防止在穿刺过程中出现组织坏死或者化学性、机械性静脉炎。然而PICC置管应用于血液系统肿瘤的治疗中,容易产生并发症,最常见的就是静脉血栓,该症状的发生率最高可达30%。由此对患者展开有针对性的护理是极其重要的,预防性护理属于新型的一种护理形式,该护理模式能够有效降低PICC置管后出现的静脉血栓发生率[3-4]。基于此,为了进一步证实预防性护理的应用价值,本文将2021年4月起至2022年4月期间至我院就诊的血液系统肿瘤病人(38例)纳入本次研究中,现将本次研究结果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将2021年4月起至2022年4月期间至我院就诊的血液系统肿瘤病人(38例)纳入本次研究中,根据护理形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共有19例患者。对照组中分别有男女病例11例和8例;患者最大年龄在65岁,最小年龄为22岁,年龄中位数(45.70±5.87)岁。对照组中分别有男女病例9例和10例;患者最大年龄在68岁,最小年龄为25岁,年龄中位数(44.87±4.33)岁。两组患者上述研究资料差异不大(P>0.05),因此可以纳入本次研究并展开基础比较,且本研究已经过我院医学伦理会统一批准,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 1.2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者年龄均在20-85岁范围内;②所有患者均未发现存在内脏原发性严重疾病;③所有患者的穿刺部位均没有外科、感染或者血管病变手术史;④所有患者均有十分完善的临床研究资料;⑤所有患者均满足PICC置管的相关要求;⑥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晓并自愿参与。 1.3排除标准 ①排除同时患有脏器类原发性疾病的患者;②排除造血系统出现异常以及存在血液疾病的患者;③排除精神或者意识方面存在严重障碍的患者;④排除既往存在血栓病史者;⑤排除依从性以及配合度较低的患者。 1.4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通过PICC置管的方式进行干预,借助4F直径的导管来完成相关操作,对照组以常规基础护理为主,具体如下:①健康宣教;护理人员需要在置管操作之前同患者展开相关知识的宣教,让患者进一步了解置管操作的预后效果、处理方式以及产生的不良反应等,同时还需要将PICC置管的整体优势进行阐述,让患者的治疗信心和依从性得到有效提升。②置管期间护理;此环节需要由资深的护士来完成,要确保穿刺一次成功,且在推送导管时需要尽可能的轻柔,以此最大限度的减小血管内膜损伤。③穿刺后护理;在完成PICC置管操作后,嘱咐患者当天尽量卧床休息,避免运动过多而使得导管脱出,从而使得血管内膜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要将导管进行正确固定起来,引导患者适当屈张自己的手指关节并旋转其手腕关等。 观察组在常规的护理基础上通过预防性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具体如下:①置管护理;在常规穿刺置管的基础上,借助25 U/mL浓度的肝素稀释液来冲洗导管,以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血液不会出现凝固,将导管缓慢置于标准位置之后,还需要再一次借助肝素稀释液来冲洗内腔,但是此时的稀释剂量尽量不要超过10 mL。②穿刺后整体护理;穿刺完成之后,护理人员需要将一个海绵软垫放置于患者的手臂之下,以此将其前臂有效抬高,能够促使血液回流,从而最大限度的防治血流减慢而引起局部血栓。若患者在夏季进行置管,就要注意其肢体的升降温,护理人员可以引导患者及其家属选择15℃的温凉水来擦洗身体,但是水温尽量不要过低,防止出现肌肉紧张,使得血管受到压迫并引发血栓。若患者在冬季置管,护理人员则需要提醒患者在置管完成后的4小时在穿刺点四周使用温热水袋来完成热敷。可以适当控制水温在30℃,且热敷的具体位置尽可能的距离穿刺点2厘米,每次热敷时间尽量控制在半小时以内。护理人员还需要告知患者不要穿衣袖过于窄小的依附衣服,防止衣袖向上卷起的过程中压迫血管形成血栓。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要引导患者在穿刺结束后尽量避免肢体大幅度的旋转,防止过度运动而引发的导管移位或者血管内壁出现损伤。但也要尽可能的引导患者适当展开活动,比如握拳以及轻抬前臂等操作能够促进局部的血液畅通循环。③饮食方面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引导患者合理控制饮食,尽量以低脂和清淡饮食为主,多摄入维生素含量较高的食物,每天需要饮用至少2000mL的水来促进血液稀释,使得血液整体黏稠度进一步降低。④血栓症状护理;在穿刺结束后,护理人员需要时刻观察患者有无肩周不适、肢体障碍或者肌肉肿胀等问题,若患者在冲管过程中存在轻微阻力,此时需要将静脉血液进行适当回抽,并注意观察其输液的速度,若存在异常则借助20 U/mL的肝素稀释液来展开溶栓处理或者冲管操作。 1.5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患者静脉血栓的实际发生率;在完成置管后的三个月借助彩色超声来对患者有无出现静脉血栓进行观察。 ②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出现的并发症整体发生率;主要有导管阻塞、穿刺点渗血以及静脉炎等。 ③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借助SF-36量表进行评估,量表为百分制,内容涵盖了生理功能、心理职能、躯体疼痛和社会功能等方面。 1.6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涉及到的数据均以SPSS24.0 进行分析干预,其中涉及到的计量资料均通过()表示,组间存在的差异以t进行检验;涉及到的计数资料则通过[n(%)]表示,组间存在的差异以χ2 展开检验。若差异较大则表示有统计学意义,则(P<0.05),反之无意义。 2.1对比两组患者静脉血栓的实际发生率 观察组出现静脉血栓的实际发生率和对照组相比更低,组间比较差异十分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静脉血栓的实际发生率比较[n(%)]
2.2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出现的并发症整体发生率 对照组并发症整体发生率显著比观察组更高,组间比较差异十分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两组患者护理后出现的并发症整体发生率比较[n(%)]
2.3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 观察组护理后的整体生活质量较之于对照组显著更高,组间比较差异十分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比较()
3.讨论 PICC 置管一般是以外周静脉穿刺的方式将导管的一端缓慢送至于患者上腔静脉中,该方法有较高的安全性,通常被应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中,然而,PICC置管后出现的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特别对于血液肿瘤患者而言,在完成 PICC 置管操作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静脉血栓,分析具体原因可能包括导管堵塞、静脉炎或者穿刺点渗血等。PICC 置管属于最常见的一种静脉置管操作,其常被临床应用于需要进行长期治疗的慢性疾病患者中,有研究表明[5-6],将PICC置管应用于血液肿瘤患者治疗后,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整体发生率。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出现静脉血栓的实际发生率和对照组相比更低,组间比较差异十分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整体发生率显著比观察组更高,组间比较差异十分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整体生活质量较之于对照组显著更高,组间比较差异十分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在对血液肿瘤患者完成 PICC 置管之后通过预防性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有显著的效果,能够进一步降低并发症出现的几率,分析具体原因如下:PICC置管之所以会出现较高的静脉血栓发生率主要是由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或者血管内膜出现损伤致使血流缓慢而导致的。通常情况下,血液肿瘤患者的外周血中存在较多幼稚细胞,并且介入性治疗会使得血管环境出现一定影响,在实际插管期间容易损伤血管内膜并发生静脉血栓。因此,通过预防性的护理措施展开干预,在置管之前对患者血管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和预防工作,在完成置管后为患者进行一系列健康宣教指导,引导其适当展开运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出现静脉血栓[7-8]。同时,经过健康宣教还能够使得患者对置管操作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和了解,以此使得患者的配合度和依从性进一步提高,从而推动治疗效果提升。预防性护理还有包括饮食护理和心理护理等部分,能够使得患者实际治疗信心得到提升,在并发症的护理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的防止各类并发症的出现,从而促使患者预后良好,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在PICC置管后的血液系统肿瘤患者治疗中使用预防性护理措施干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静脉血栓发生率降低,同时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凌云,郭彩玲,张川莉.供者自然杀伤细胞输注在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要点[J].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2020,43(06):513-518. [2]胥莉,李永红.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抑郁情绪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9,25(13):77-79. [3]郭彩利,王晓宁,樊婷,卢蓉,刘芳,孙春红.CAR-T细胞临床试验治疗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9,32(05):623-626. [4]王蒨,褚红.血液系统肿瘤病人嵌合性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的全程护理[J].全科护理,2020,18(23):3006-3009. [5]曹莹莹,张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泌尿系统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干预[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22,29(01):95-98. [6]刘艺,郭涛.血液系统肿瘤治疗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的诊疗进展[J].临床血液学杂志,2022,35(01):16-20. [7]杨东琴,张玉梅,吴凌云,吴东,常春康.Tim3/galectin-9在血液系统肿瘤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21,29(04):1360-1364. [8]刘华胜,时靖,刘海波,马甜甜,李曦冉,张梅.自体DC-CIK细胞联合其它免疫细胞治疗血液系统肿瘤的回顾性研究[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9,27(03):983-990. 投稿要求: 1. 文稿:来稿应反映本领域的最新发展与水平,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可靠、条理清晰、题文相符 、文字简明、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实用性、可读性。 2.题名:力求简明、醒目、反映文章的主题。中文文题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 3.作者: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顺序排列;作者单位及邮政编码脚注在同页左下方,并附第一作者简介( 含性别、出生年月、最高学历、职务、职称、工作单位、联系电话及E-mail,有著作发表的,请主要列出)。 4.摘要:论著类文章应附300字左右摘要;英文摘要必须与中文标题与摘要内容相对应。 5.关键词:关键词一般为2-5个,应该在摘要下标引,以便读者索引。 6.参考文献:将参考文献按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编号,并用方括号标注在正文引用的右上角。参 考文献应为正式出版物发表的作品,所引用文献务必与原文核实,内容、版本、卷期、页码、年份应准 确无误,参考文献中的作者1-3名全部列出。 7. 作者严格按管辖省(区)投稿,如发现一稿两投将上黑名单,追究责任; 思想新颖,观点明确,数据可靠,且不涉及国家机密; 8. 图表应用计算机绘制,图中文字用小五宋体字,图片力求背景线条清晰,保证图表质量;9. 正文格式为:(中文)题目(不超过15个字)—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含所在省、市及邮编)—摘要—关键词(3~5个)—正文—参考文献; 10. 引证的参考文献限于公开发表的,并按文中出现先后次序排列,作者须对引发的著作权纠纷承担责任; 11. 文后须附加注明作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民族、籍贯、工作单位、学历学位、职称和通讯地址、电话及E-mail等个人信息; 12. 若研究课题受省部级以上基金项目支持,请注明基金名称和项目编号; 13. 本刊实行双匿名审稿制度。审稿结果一般在收到稿件的七个工作日内通知作者。 14. 著作权相关事宜:作者文责自负。本刊可对来稿作文字修改、删节。来稿决定刊用后,由作者签署专用授权书,专有使用权归本刊所有。如发现抄袭、冒名等违反著作权法相关规定的,文责有作者自负,本刊保留以法律途径追究相关作者责任的权利。 健康忠告在线投稿
文章题目 *
作者姓名 *
联系电话 *
联系邮箱 *
文章上传 未选择文件 最多5个文件,每个10M以内 暂无文件,请上传文件 *
备注 *
验证码 * 提交 |
![]() 主管: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广东时代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出版:健康忠告杂志社 编辑部主任:尚雍贺 责任编辑:陈 宇 黄成宏 论文借鉴率:20%以内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1412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639/R 邮发代号:46-129 数据库收录:万方数据库 投稿邮箱:jiankangzgzz@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