揿针联合腕踝针用于初次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研究揿针联合腕踝针用于初次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研究 杨鲜梅 梁碧珠 杨宇秋 陈能 李云 519000 珠海 广东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 【摘要】目的:总结揿针联合腕踝针用于初次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6—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术后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揿针联合腕踝针护理。统计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尿潴留、腹胀便秘、血压下降)发生率、不同时间段的疼痛评分(VAS)、舒适度评分(GCQ)及揿针联合腕踝针用于初次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护理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48h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4h、48h的疼痛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舒适程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于患者初次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治疗期间,在常规护理方案基础上开展揿针联合腕踝针,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该联合干预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经济成本较低等优势,易于被患者接受,可作为一种有效的临床非药物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字】揿针;腕踝针;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护理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7-1958(2022)21-0183-03 揿针,是一种形似图钉状的针,针柄扁平状,针体约1~2分长,一般多用于皮内针或耳针。揿针埋针可通过持续不断刺激穴位而发挥治疗作用;此外,揿针埋针具有方便患者行动、见效较快、操作便捷、疼痛感较轻等特点,可通过延长针刺效应时间,促进改善患者的预后[1-2]。腕踝针又称为腕踝针疗法,是一种在腕踝部特定的针刺点循着肢体纵轴方向用针灸针皮下浅刺治病的特色针刺疗法。采用皮下浅刺法治疗部分疾病,尤其针对各系统痛症,可通过散瘀、疏经通络实现止痛目的,以操作简便、安全、起效迅速、效果良好而得到临床广泛认可。关节病变高发于中老年人群,此类人群受关节功能退化等因素影响,骨折与骨质疏松症等疾病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人工关节置换术对中度、重度骨关节炎的患者是行之有效且相对安全的手术方式,而随着患者对术后疼痛及舒适度的要求不断提高,多模式镇痛理念逐渐成为此术式患者的常用术后干预措施[3]。镇痛泵为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常用术后镇痛措施,主要通过调节控制泵入体内的止痛药物而起到较佳的镇痛效果,但该类操作具有较高的药物不良反应,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止痛效果,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术后康复进程[4-5]。因此,寻求更佳的术后镇痛手段为当前临床研究重点。针灸是一种中医主要外治疗法,可通过对人体穴位上施以针刺或其他机械性、物理性刺激,支配针刺区的植物神经功能,以取得较佳的镇痛效果[6]。将针灸用于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术后止痛干预中,可通过刺激对症穴位,促使机体产生内啡肽等大脑镇痛物质,进而取得缓解疼痛的效果,这对促使患者尽快开展早期康复运动、加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均具有积极作用[7]。基于此,本文就揿针联合腕踝针用于初次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的临床护理疗效展开研究,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6—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中男性9例,女性21例;年龄39~82岁,平均年龄65.06岁;左侧髋、膝关节12例,右侧髋、膝关节18例。观察组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47~88岁,平均年龄68.67岁;左侧髋、膝关节15例,右侧髋、膝关节1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可比。所有患者及直系亲属均在医护人员的详细讲解中详细了解本研究内容后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订相关协议;本研究我院伦理委员会完全知情,并批准研究。 1.2纳入标准 (1)不存在其他关节炎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色素绒毛沉着结节性滑膜炎、创伤性关节炎、关节结核)患者;(2)在本次实验前3个月内未进行过关节腔内治疗(如关节内注射药物、关节腔冲洗及关节镜手术等)患者;(3)均满足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指征(无凝血障碍)。 1.3排除标准 (1)属于二次行关节置换或翻修的患者; (2)妊娠、准备妊娠或哺乳期妇女;(3)合并恶性肿瘤、心功能不全、严重的感染的患者。 2干预方法 2.1对照组 按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留置静脉镇痛泵常规护理方案,针对头晕、呕吐等常见的不良反应采取相应的护理及预防措施,包括去枕平卧、术后禁食、热敷腹部、抬高患肢等。 2.2观察组 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在术后立即开展揿针联合腕踝针干预,具体措施如下:使用一次性无菌揿针(华佗牌,规格为揿针2.2.10.25mm×1.3mm);选取印堂、中脘、利尿、双侧安眠、双侧内关、双侧水道共9个穴位实施干预。印堂穴位于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中脘穴位于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利尿穴为经外奇穴,位于神阙穴与曲骨穴连线的中点处;安眠穴为经外穴名位于在翳风与风池两穴连线之中点;内关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水道穴位于位于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操作时患者取仰卧位,屈膝,充分暴露穴位部位,用75%酒精消毒穴位,夹持揿针所附带的胶布,对准腧穴垂直刺入皮内,并予适当按压,以患者耐受为度。取患肢腕部上1/2区、踝部下1/2区,行腕踝针2.2.2常规酒精消毒,腕部针尖朝向肘关节,踝部针尖朝向膝关节,与皮肤大约呈30°斜刺快速刺入皮肤;将针体放平后平行推进,进针大约20mm,针身在皮肤浅表层,针下无刺痛、酸胀、蚁行感、麻木感觉;针毕,用输液贴固定。为保证操作一致,所有操作均由专人负责;针刺疗法均留针30min,每日治疗1次,持续治疗1周。 3观察指标 3.1统计对比两组患者术后48h内恶心呕吐、尿潴留、腹胀便秘、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3.2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评估两组患者术前、术评分范围0~10分,0分为无痛,10后24h、48h的疼痛程度分为最剧烈疼痛。 3.3采用Kolcaba舒适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 GCQ量表主要包括生理、心理、精神、24h、48h的舒适程度社会文化和环境四个维度,共28项。采用1~4分评分法,1分表示非常不同意,4分表示非常同意,总分为112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舒适度越高。 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对本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疗效标准与干预结果 5 显效:治疗30min内患者术后无明显 5.1疗效标准 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尿潴留、腹胀便秘、血压下降等;无效:患者术后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疼痛基本没有改善。 5.2结果 5.2.1两组患者术后48h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术后48h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33%(1/30),低于对照组的23.33%(7/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两组患者术后48h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表1n(%)]
5.2.2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24h、48h疼痛评分、舒适程 度评分对比术前,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舒适程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48h,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舒适程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两组患者术后24h、48h疼痛评分、舒适程度评分对比[(表2x±s),分]
6相关风险的预评估及处置预案 若出现断针、折针的情况,需及时安抚患者并叮嘱患者避免乱动,医护人员态度需保持从容、镇静,对可观察残端针身的可用手或镊子取出针器;若针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时,可运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避免过猛过强行针。针身不宜全部刺入,行针过程中若发现弯针时应立即出针,不可强行刺入行针。若出现血肿、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采取特殊处理,症状可自行消退;针对较大面积的血肿、淤青现象时,可行冷敷止血后,再热敷局部按揉,以促进吸收消散。要仔细检查针具,避开血管针刺,出针时消毒棉签按压针孔。若出现晕针,需立即停止针刺,拔出针灸针,让患者平卧,解开患者衣领,保持呼吸通畅;同时,注意观察患者血压变化,让患者饮用温开水或糖水,必要时可给予患者吸氧,一般情况可在数分钟内恢复正常。要预防发生感染,使用一次性针具,注意环境清洁卫生,避免出现污染;医护人员在进行针刺操作前,应先洗净双手,对患者施针部位皮肤用75%医用酒精或碘伏消毒处理后方可行针刺操作;告知患者贴针部位要防止感染;对不锈钢等金属过敏的患者禁用。 7讨论 关节置换术主要用于关节病变患者,通过以人工关节代替患病关节功能,支撑机体正常生活;老年人群受骨钙质流失导致的骨质疏松等因素影响,是关节病变的主要发病人群[8]。而此类人群自身多合并代谢障碍及循环障碍的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对关节置换术的耐受度较低;而手术操作会使患者脏腑气血功能出现紊乱,导致其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瘀阻,气机升降失常而出现较为强烈的疼痛,同时患者术后恢复缓慢,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较高[9],故加强患者的术后管理为此类患者的术后管理重点。当前临床针对此类患者的常用管理措施是止痛泵持续泵入镇痛镇静药物,以缓解疼痛;该手段虽能收获较佳的镇痛效果,但持续使用镇痛药物可增加患者延髓兴奋,降低其膀胱括约肌与肠道平滑肌张力,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性,刺激去甲肾上腺素释放,进而增加引起恶心呕吐、尿潴留、腹胀便秘、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10-11]。患者一旦出现上述并发症,则需立即停止止痛泵,采取对症干预,否则患者会出现剧烈疼痛的幻觉。因此,寻求更佳的镇痛措施具有重要意义[12]。中医认为术后产生疼痛的病机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中医认为,人体内存在在内源性镇痛系统,可通过针刺特定穴位激活此系统从而起到镇痛作用[13]。揿针属于术后针刺止痛的常用方式,是一种皮内针法,只至皮下而不达深层;可通过正确选穴持续对特定穴位起到微弱且长效的刺激,进而缓解患者的压力,使患者由被动锻炼转向主动锻炼,有效加强患者手术侧肢血运,以起到促进手术创口修复的功效;通过通经活络的功效,促进患者关节功能康复[14]。而腕踝针是用毫针针刺腕部或踝关节上特定的部位,刺入皮下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同揿针均为现代针刺疗法之一;此针法可通过针刺刺激浅表部位的神经末梢,促进机体释放神经介质,改善微循环,兴奋神经。将该治疗手段用于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术后干预中,可有效提高患者疼痛阀值,缓解手术侧肢痉挛,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水肿、炎症的吸收。故而,将两者联合用于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的止痛泵干预基础上,可取得更高效的止痛与促进关节功能恢复的效果。 综上所述,于患者初次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治疗期间,在常规护理方案基础上开展揿针联合腕踝针,可有效缓解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具有操作简单、经济成本较低等优势,易于被患者接受,可作为一种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手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游重翔.康复训练联合撤针埋针镇痛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特别健康,2021(28):196. [2]叶卿,詹晓雁,汪万丽,等.揿针防治骨伤科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研究[J].护理与康复,2020,19(8):71-73. [3]来积芳,韩国炜,滕彦桥,等.腕踝针治疗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的护理干预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16):122-123. [4]陈芳.耳穴埋豆联合腕踝针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疼痛的护理干预[J].中国保健营养,2018,28(35):202. [5]焦妮妮,李言民,张亚伟,等.髂筋膜平面阻滞联合腕踝针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镇痛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0,24(7):116-118,125. [6]田静娟,焦瑞娜,翟珂珂.腕踝针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8,30(6):1174-1176. [7]苏海,齐敦益.揿针埋针联合耳穴压豆对老年患者全髋置换术后镇痛及Th1/Th2平衡、细胞因子的影响[J].遵义医科大学学报,2021,44(5):658-664. [8]徐巧巧,肖艳红.耳穴联合腕踝针结合常规疼痛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控制的影响[J].西部中医药,2020,33(9):122-126. [9]鲁美静,张恺辰,赵金霞,等.腕踝针联合静脉自控镇痛对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程度、炎性疼痛介质及应激激素表达的影响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1,39(10):104-107. [10]张敏.腕踝针治疗在老年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0,26(16):55-58. [11]龚椤伊,董慧萍,史高蓉,等.揿针联合腕踝针快速缓解急性肾绞痛护理研究[J].新中医,2020,52(10):157-159. [12]陈秀丽,许一吟,刘军,等.腕踝针联合耳穴压豆对老年转子间骨折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围手术期镇痛效果的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20,38(1):187-191. [13]钱美玉.揿针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疼痛及髋关节功能的影响[J].新中医,2021,53(15):132-135. [14]李敏清,许一吟,傅秀珍,等.腕踝针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疼痛治疗作用的回顾性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27):190,192. 课题: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项目。 项目名称:揿针联合腕踝针预防初次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泵不良反应的疗效研究。 项目编号:20212211。 ),女,汉族,广东兴宁人,本科,副主任护师,研究方向为骨科护理。作者简介:李云(1971.10— |
![]() 主管单位 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 广东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 编辑出版 广东《临床护理研究》 杂志社有限公司 邮发代号 46-131 标准刊号 ISSN 2096-1685 CN 44-1755/R 地址:临床护理研究杂志社 论文投稿邮箱: lchlyjzz@163.com /可采用 在线投稿 方式 (注:严禁一稿多投!!!) 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本刊编辑部观点,文责自负,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如有出现印装质量问题,请向本刊编辑部调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