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护理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期间患者焦虑抑郁、应对方式及幸福感的影响的分析
黄书桦
贵港市人民医院广西 贵港537100
【摘要】目的:探析造血干细胞移植期间叙事护理的实施效果。方法:在2021年11月-2022年12月期间在本院选取110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组别区分,对照组,55例,常规护理;观察组,55例,叙事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情绪状态、应对方式、幸福感、希望水平、舒适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正向相应条目评分高于对照组,反向相应条目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体幸福感量表(GWB)评分、希望水平、舒适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期间实施叙事护理,患者的负性情绪得到了明显改善,不再消极应对,幸福感提升,舒适度显著提高,赋予其希望。
【关键词】叙事护理;造血干细胞移植;焦虑;抑郁;应对方式;幸福感
造血干细胞移植术的特点及实施过程决定了患者需要独自待在无菌移植室很长一段时间,等待造血干细胞输注及细胞重新增长[1]。该过程中,患者独自生活在密闭的无菌房间内,接受化疗,难免会存在生理及心理层面的负担。常规护理的有效性不可否认,但其以生理照护为重点,没有认识到心理及精神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以至于护理效果不理想。叙事护理是叙事医学的一部分,其在临床应用普遍,通过将后现代心理学中的叙事治疗理念和方法与临床护理相结合,对患者进行抚慰,预防心理问题,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2]。在护理实践中,将患者作为独立个体,倾听患者的故事,从而发现问题,从患者的经历出发,把叙事护理落到实处,保障患者生理诉求的同时,在心理方面给予其宽慰[3]。报道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21年11月至2022年11月选取到本院就诊的110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分组方式:随机数字表。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1)纳入标准:①经骨髓穿刺后证实血液恶性疾病;②均成年;③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2)排除标准:①精神异常或沟通障碍;②合并严重并发症无法继续配合;③中途退出研究。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29例;年龄范围31-68岁,中间值(49.51±2.44)岁。观察组男性30例,女性25例;年龄最小30岁,年龄最大70岁,平均(50.23±2.61)岁。两组基础信息保持一致(P>0.05),可比。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带领患者熟悉移植室环境,淡化其焦虑、恐惧感,实施基础护理操作,注意病情监测和病房巡查,始终保持无菌操作,耐心为患者解惑答疑。观察组实施叙事护理,如下:①成立叙事护理小组:依据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疾病特点、护理要求,成立叙事护理小组,邀请医师、护理人员、心理咨询师参与进来,执行具体护理操作。②温情叙事:在护理工作中,以温和的态度与患者沟通,给予其尊重和陪伴,了解其生命故事。建议每周沟通2-3次,单次以0.5h为宜。该过程中涉及5个技术点。外化:将患者与疾病分开,使患者能够更加理智的看待自己所面临的问题,而非陷在疾病中不可自拔,从而鼓励其以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例如,鼓励患者描述自身生活、治疗状态。解构:在护理工作中,对患者进行引导,共同探索问题形成原因。改写:通过患者的讲述、叙事,发现亮点事件,加以分析,帮助患者找到新的自我认同。在改写过程中给予患者陪伴,引导其找寻和探索积极的东西。外部见证人:护理人员要鼓励家属参与进来,见证患者的移植过程,使患者到家人的温暖和陪伴。例如,为患者拍照片,鼓励患者以文字记录肝细胞输注过程,进行自我见证。治疗:收集整理移植过程中的图片、文字、记录表等,以文字形式记录患者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历程。③反思阶段:在护理实践中,进行经验分享和行为反思,使叙事护理过程更加顺畅。护理反思频率为每周一次,旨在进行技巧分享和感受交流,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思路更新和方式改进。
1.3观察指标
①情绪状态:评价工具分别为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4]。SAS的衡量标准为50分,分值介于50-59之间提示轻度,60-69分提示中度,超过70分提示重度;SDS的衡量标准为53分,53至62分提示轻度,63至72分提示中度,超过73分提示重度。分值与情绪程度正向关联。
②应对方式: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5]评价,该问卷一共20项,1-12项为正向相应条目,13-20项为反向相应条目,单项最低0分,最高3分,0分提示此种做法不采用,3分提示此种做法经常采用。分别计算正向相应条目和反向相应条目,计算方式为各条目分值之和除以条目数。
③幸福感: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6]评价,涵盖对身体健康的担忧、精神、对日常生活的满意和趣味、忧郁和愉悦的心情、对人类情感和行为的限制、松弛与紧张6大因子,每个因子30分,分值越高,提示幸福感越强。
④希望水平:采用Herth希望量表[7]评估,该量表包括对现实和未来的积极态度、采取积极的行动、与他人保持亲密的关系3个维度,各维度4个条目,采用1-4四级计分法,分值范围12-48分,分值与希望水平呈正相关。
⑤舒适度:评价方式为简化舒适状况量表(GCQ)[8],囊括心理精神(题量10)、生理(题量5)、社会文化(题量8)、环境(题量7)4项,单题分值为4分,舒适度与分值正向相关联。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统计学工具(SPSS23.0)整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呈现形式(
),验证方式t;计数资料呈现形式(n,%),验证方式
。数据之间差异性标志为P<0.05。
2结果
2.1两组SAS、SDS评分比较
在护理前SAS、SDS评分比较中,无差异(P>0.05);在护理后SAS、SDS评分比较中,观察组低(P<0.05);同一组SAS、SDS评分横向比较中,护理后较护理前低(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SAS、SDS评分比较(
,分)
组别 | 例数 | SAS | SDS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观察组 | 55 | 53.45±3.21 | 43.16±4.57* | 58.15±4.68 | 44.34±4.21* |
对照组 | 55 | 53.22±3.18 | 46.11±4.34* | 58.29±5.01 | 52.51±4.13* |
t | - | 0.378 | 3.471 | 0.151 | 10.274 |
p | - | 0.353 | 0.000 | 0.440 | 0.000 |
*表示同组护理前后比较P<0.05
2.2两组应对方式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应对方式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正向相应条目评分比对照组高,反向相应条目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同组护理后正向相应条目比护理前高,反向相应条目比护理前低(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应对方式比较(
,分)
组别 | 例数 | 正向相应条目 | 反向相应条目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观察组 | 55 | 15.34±2.75 | 19.32±3.42* | 13.25±1.43 | 11.06±0.37* |
对照组 | 55 | 15.22±2.81 | 17.11±2.65* | 13.21±1.54 | 12.75±0.28* |
t | - | 0.226 | 3.788 | 0.141 | 27.011 |
P | - | 0.411 | 0.000 | 0.444 | 0.000 |
*表示同组护理前后比较P<0.05
2.3两组幸福感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幸福感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幸福感比较(
,分)
组别 | 例数 | 对身体健康的担忧 | 精神 | 对日常生活的满意和趣味 | 忧郁和愉悦的心情 | 对人类情感和行为的限制 | 松弛与紧张 |
观察组 | 55 | 7.81±0.53 | 13.53±1.43 | 5.37±0.93 | 14.55±1.21 | 10.65±1.33 | 16.42±1.74 |
对照组 | 55 | 6.32±0.54 | 12.61±1.22 | 3.24±0.41 | 12.36±1.82 | 8.21±1.05 | 15.11±1.63 |
t | - | 14.604 | 5.129 | 15.542 | 7.431 | 10.679 | 4.075 |
P | -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2.4两组希望水平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希望水平比对照组高(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希望水平比较(
,分)
组别 | 例数 | 对现实和未来的积极态度 | 采取的积极行动 | 与他人保持的亲密习惯 | 希望总体评分 |
观察组 | 55 | 13.13±1.48 | 13.24±1.25 | 13.61±1.34 | 39.25±2.41 |
对照组 | 55 | 11.29±1.55 | 11.39±1.21 | 12.25±1.18 | 35.31±2.28 |
t | - | 6.367 | 7.886 | 5.649 | 8.808 |
p | -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2.5两组舒适度评分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舒适度评分高(P<0.05)。详见表5
表5 两组舒适度评分比较(
,分)
组别 | 例数 | 心理精神 | 生理 | 社会文化 | 环境 |
观察组 | 55 | 37.34±2.02 | 18.22±1.17 | 30.42±1.04 | 25.41±1.37 |
对照组 | 55 | 35.11±2.14 | 16.45±1.23 | 28.13±1.55 | 23.24±1.52 |
t | - | 5.620 | 7.733 | 9.099 | 7.865 |
P | -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3讨论
造血干细胞移植实施过程复杂,需要对患者的造血、免疫功能进行重建,以此治愈疾病。由于治疗过程复杂,周期长,患者难免存在焦虑、抑郁、消极应对等情况,幸福感下降。因而,对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叙事护理始终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通过对患者进行激励,使其讲述自己的故事,以此进行情感宣泄,提高患者的护理配合度,同时,护理人员通过预测患者的负性情绪,了解其背后的痛苦、情感,对患者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从而使护理工作更加人性化。患者对问题采取的应对方式直接关乎其身心健康,良好的心态更容易产生积极的应对方式。叙事护理能够引导患者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使其生存质量提高。在护理实践中,护理人员要了解患者的经历、故事,鼓励患者正视自己的经历和问题,激发患者进行反思,积极面对疾病和生活。叙事护理通过外化、解构、重构、外部见证人、治疗性文件五大技术手段,使各类移植问题与个体患者之间进行有效区分,通过患者的正面经历挖掘,用于替代其所面临的痛苦,通过鼓励患者进行自我表达,使护理人员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注,了解患者的心灵之痛,给予其更多的支持,从而提升患者的幸福感。在护理过程中,患者的舒适度显著提高,且对未来充满希望。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患者的正向相应条目评分高于对照组,而反向相应条目评分则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的幸福感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更高(P<0.05);在希望水平、舒适度比较中,观察组高(P<0.05),提示叙事护理具备可行性,于恢复有益。
综上,依据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特点,实施叙事护理,不仅能够使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有效缓解,还能够使患者积极应对疾病及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提高其幸福感,该背景下,患者的舒适度和希望水平均显著提高,可推广。
参考文献:
[1]徐丹,钟涛,张海丽,等.心理护理干预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负性情绪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6,22(12):2012+2014-2015.
[2]刘忻,汪凌,施岚,等.叙事护理对晚期癌症患者焦虑和抑郁及总体幸福感的影响[J].医药前沿, 2021,11(20):10-12.
[3]丁颖,金靓,郑雅宁,等.叙事护理对宫腔镜下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患者焦虑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8,33(13):67-69.
[4]缪英霞,彭艳妮.叙事护理在儿童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 2019,9(31):177-178.
[5]史楠,田金满,何文英,等.放松训练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极期焦虑的影响[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8,39(12):12-15.
[6]梁首勤,成巧梅,贺春艳.叙事护理对改善住院肝衰竭患者焦虑抑郁负性情绪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8,33(10):937-939.
[7]程赟赟,陈君,王芳,等.叙事医学模式下的护理干预对中青年ACS患者负性情绪管理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医药前沿,2020,10(28):208-209.
[8]马莉,卞玲玲,翟清华.叙事护理对癌症晚期患者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8,18(9):17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