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效果观察探讨农瑾雯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南宁530011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56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对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综合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残余尿量、膀胱容量、护理满意度、心理状态。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膀胱容量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应用综合康复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减少患者的残余尿量、增加患者的膀胱容量,可收获良好的护理疗效。 【关键词】综合康复护理;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4;R7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7-1958(2023)15-0020-03 脊髓损伤属于临床常见疾病,该类患者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引发脊髓结构损坏,继而可诱发运动、感觉障碍,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脊髓结构损伤可引发运动功能障碍、排便排尿障碍等症状,其中神经源性膀胱则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合并症,会对患者身心造成极大创伤,故临床需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1]。相关研究[2]显示,应用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的膀胱功能、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可满足患者心理、生理等层面的需求,故得到较多医疗人员和患者的认可。本研究选取2020年6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56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综合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效果,详情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6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56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对照组中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30~59岁,平均年龄(42.1±6.0)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2例,高处坠落伤9例,其他伤7例。观察组中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龄32~58岁,平均年龄(42.4±5.7)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4例,高处坠落伤8例,其他伤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1)患者均满足脊髓损伤的评判标准,且入院时经CT检查确诊为神经源性膀胱;(2)患者配合 度高,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合并恶性肿瘤的患者;(2)存在前列腺疾病和尿道异常的患者;(3)患有脑损伤、偏瘫的患者;(4)存在意识障碍、认知功能障碍和精神疾病的患 者;(5)配合度极低,不签署同意书的患者。 1.2方法 1.2.1对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包括用药监测、饮食指导、基础性护理、生活协助。 1.2.2对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 综合康复护理具体如下: 1.2.2.1心理干预由于患者突发性受伤而引发脊髓损伤及神经源性膀胱病症,其生理、心理等层面均受损。对此,临床需了解患者的不良心态,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交谈,告知患者病情、治疗护理手段,并与患者分享治疗康复的病例,给予患者鼓励,增强患者治疗信心,缓解其负性情绪。 1.2.2.2早期康复护理护理人员协助患者更换体位,以预防压疮的发生,保证脊柱稳定性;协助患者活动关节,以促进血液循环,避免出现肌肉痉挛收缩等不良问题。协助和指导患者开展自主排尿、正确咳嗽,并指导其开展反射性排尿训练。 1.2.2.3物理疗法协助患者接受电刺激疗法、超声波热疗等治疗及护理干预。 1.2.2.4饮水管理要求患者每日饮水量为1800~2000mL,监督患者控制每日饮水时间为6∶00至20∶00;叮嘱患者晚间8点后不得饮水,且日间需每隔2~3h饮水一次,控制每次饮水量为300~400mL。告知患者排尿1h后需饮水一次,饮水、排尿间隔时间为1~2h;三餐平均进水量约为500mL,若患者以流食为主,则需进行严格评估及记录。 1.2.2.5导尿干预护理人员借助无气囊无菌导尿管并应用间歇性导尿方法对患者实施导尿干预;以患者具体残余尿量为标准,适当调整患者导尿频率。此外,导尿干预期间需注意缓慢拔出导尿管以排空膀胱。 1.2.2.6膀胱功能训练 1.2.2.6.1行为技巧训练结合患者日常排尿习 惯,引导其在正常如厕时间定时排尿。 1.2.2.6.2肛门牵拉训练指导盆底肌痉挛患者进行肛门牵拉训练,即运用食指或中指戴上指套,涂抹润滑油,缓慢插入患者肛门并向一侧牵拉,帮助患者改善肛门、括约肌痉挛,并配合其他屏气的方式促进患者排尿。 1.2.2.6.3盆底肌训练在患者不收缩腹部、臀部肌肉的情况下,指导患者自主进行盆底肌肉收缩,如吸气时接收收缩指令并执行,确保肛门周围肌肉持续收缩10s,呼气后适当放松。 1.2.2.6.4挤压膀胱排尿用双手拇指置于患者肚脐下一指的位置,其他手指放在下腹部位置;逐渐向盆腔和尿道口的方向用力,一个手掌触摸膀胱,从其底部向下腹部进行环形按摩,持续时间为3~5min;缓慢向下方挤压,避免直接于耻骨上发力,并指导患者排出尿液[3]。 1.2.2.7护理人员叮嘱患者家属给予患者支持;还可通过病友联谊的活动方式,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生存质量,进一步增强患者的恢复信心。 1.3观察指标 1.3.1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检测指标包括残余尿量、尿液白细胞计数。显效:患者两项指标均明显降低,且无需进行导尿处理;有效:患者两项指标有所减少,每日需进行1~3次导尿处理;无效:患者两项指标无变化,每日导尿处理次数在4次及以上[4]。 1.3.2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5]、抑郁自评量表(SDS)[6]评估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两项量表均包含20条项目,均采用4级评分法计分;焦虑量表、抑郁量表的临界分值分别为50分、53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越严重。 1.3.3记录两组患者的残余尿量、膀胱容量的改善 效果。 1.3.4采用我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评定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共包括20条项目,采用5分制,满分为100分;根据分值共分为非常满意(85分及以上)、 满意(70~84分)、不满意(低于70分)三个等级。 1.4统计学处理 选用SPSS22.0软件分析本研究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对比[n(%)]
2.2两组患者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膀胱容量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对比[(x±s),mL]
2.3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对比[(x±s),分]
2.4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n(%)]
3讨论 患者在遭遇脊髓损伤后出现神经源性膀胱,会出现尿频、尿急、尿潴留等临床症状,继而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部分患者还会因此诱发尿路感染,甚至出现肾衰竭等问题,可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针对上述患者,在急性期积极应用间歇性导尿术、监测尿流动力学指标,同时配合实施综合康复护理干预、调整患者排尿方式可改善患者的膀胱功能,促进患者恢复。多年来,医院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多采取常规护理干预,但护理内容较为单一、笼统,难以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开展结合综合康复护理干预能给予患者全方面干预,继而满足患者心理、生理等需求,有助于收获良好的疗效[7]。 综合康复护理是从基础护理发展而成的一种临床新型护理模式,融合了多项专科护理技术,以满足不同疾病患者恢复过程的各种需求。在康复初期,患者由于受到突发性创伤的影响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且情绪反应较大。对此,护理人员需结合患者个体化表现实施心理干预,恢复患者的治疗信心,保障疗效[8]。同时,护理人员需积极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导尿干预、膀胱恢复训练等手段帮助患者恢复功能,改善患者的身体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加强饮水管理、生活干预,加强与患者家属的配合,给予患者足够的家庭支持。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膀胱容量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应用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膀胱功能,减少残余尿量,增加膀胱容量,并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护理疗效及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康金凤,詹茂婷.分析早期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影响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25):122-123. [2]焦莉莉,熊雪红.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护理管理流程的制定及应用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2020,27(4):164-167. [3]张海涛.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康复治疗研究进展[J].内科,2019,14(6):696-698. [4]黄坤静,黄洁清.早期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 10(15):152-153. [5]杜红萍.集束化康复护理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8,24(6):38-40. [6]罗万红,伍建容,罗燕.对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及预后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12):228-229. [7]杨悦,张建梅,谢娜.早期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影响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8,21(14):48-51. [8]潘宇晴,刘小湘.综合康复护理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应用效果分析[J].黑龙江中医药, 2020,11(12):311-312.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自筹经费科研课题(编号:Z20211644)。 课题名称:以专科护士为主导的综合护理干预对脊髓损伤患者间歇性导尿的依从性研究。 作者简介:农瑾雯(1984.9—),女,壮族,广西凭祥人,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为神经内科康复。
|
![]() 主管单位 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 广东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 编辑出版 广东《临床护理研究》 杂志社有限公司 邮发代号 46-131 标准刊号 ISSN 2096-1685 CN 44-1755/R 地址:临床护理研究杂志社 论文投稿邮箱: lchlyjzz@163.com /可采用 在线投稿 方式 (注:严禁一稿多投!!!) 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本刊编辑部观点,文责自负,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如有出现印装质量问题,请向本刊编辑部调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