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保温干预对急诊创伤患者低体温发生情况及预后的影响研究早期保温干预对急诊创伤患者低体温发生情况及预后的影响研究 苗洁 熊丹 宋四英 林莉通讯作者 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 湖北武汉 430000
关键词:急诊创伤;早期保温干预;平均补液量;凝血功能指标; 近年来,在不同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意外事件发生概率越来越多,特别是急诊创伤,发病率较高。创伤是指在机械因素下,引起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伤,常见创伤原因有刺伤、交通事故伤、高空坠落等,会涉及两个或是两个以上的解剖部位的多处损伤,而且创伤也是15-50岁人群的主要致死因素,特别是严重创伤者,此类患者会受到环境、躯体暴露、机体体温调控能力下降、大量失血等因素的影响下而增加体温下降风险,导致机体出现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低体温等并发症,属于临床公认的致命三联征,而且还会因低体温的出现而导致机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从而增加死亡、出血的风险,故在临床救治过程中,在急诊干预中,配合有效的早期保温干预非常重要[1-3]。早期保温干预有较高的针对性,用于急诊创伤患者中,可以提高抢救效果,对改善预后效果具有积极作用。本文探究了急诊创伤患者运用早期保温干预的效果及对低体温发生情况、预后效果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起始时段到截止时段为2021年7月-2022年7月,从本院收治的急诊创伤患者中选择100例,在随机数字表的分组标准下将100例患者分2组,各50例。 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17-65岁,平均(41.33±5.78)岁,BMI:18-28kg/m2,平均(24.15±1.65)kg/m2,救护车到达现场的时间为17-48min,平均(32.54±1.67)min,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砍伤、高处坠落伤、其他分别为25例、8例、10例、7例。试验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18-66岁,平均(42.03±5.84)岁,BMI:18-27kg/m2,平均(24.20±1.35)kg/m2,救护车到达现场的时间为17-47min,平均(32.64±1.65)min,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砍伤、高处坠落伤、其他分别为27例、8例、10例、5例。上述资料,组间差异小,P>0.05。 纳入标准:CRAMS创伤评分低于8分者;年龄在17-68岁之间者;院前抢救时体温超过36度者;无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者;有明确的创伤者;知情,并在同意书上签字者[4]。 排除标准:具有血液系统疾病史与发热病史者;受伤前出现严重的急慢性感染性疾病者;有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史者;有恶性肿瘤病情者;近期开展过溶栓治疗者;生存期不足72小时者;转运中死亡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即入院时立即对患者进行监测,并以病情为依据,做好常规保暖护理与抢救治疗等。基于此,试验组增加早期保温干预,如下: (1)为创伤患者配置电热恒装置,温度控制在38-40度,因创伤患者会出现程度不一的出血,机体代偿状态、血液均需要重新分布 ,此时患者会表现出血流较多,故局部的组织会出现缺氧、缺血表现,如只增加皮肤的表面温度,会增加缺血、缺氧表现,故在急诊中,采用保温性较强的物品,但要预防直接接触导热性较强的物品,预防烫伤的出现。(2)对体液循环温度做好调控,将其温度控制在36-37度,减少液体对机体温度的刺激,如需要输血治疗,需要控制好输血温度,但不能超过37度,预防影响血液的成分。(3)减少体腔热量的丢失,对于胸腹部创伤者,可采用止血垫覆盖,预防热能的丧失;在转运过程中,做好保暖,及时为患者脱掉潮湿的衣物,保持床单干燥;在急救过程中,做好保暖护理。(4)为了预防组织氧合障碍、酸中毒的出现,急依者需要做好湿热吸氧干预,机械通气时,用保温加热过滤器,如患者出现寒战,需要及时配合吸氧处理。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不同时段体温变化情况、观察指标、凝血功能指标、生命体征、不良事件发生率。 针对就诊时、就诊后15min、就诊后30min、就诊后45min、就诊后60min患者的体温变化情况进行监测。 观察指标:平均补液量、休克指数、有效抢救时间。 在就诊时与就诊1h时,抽取患者的3mL,外周静脉血,用CA-51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凝血功能指标,即Fib(纤维蛋白原)、AP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TT(凝血酶时间)[5]。 在就诊时与就诊1h时,监测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呼吸频率。 常见的不良事件有深静脉血栓、低体温、寒战、感染。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软件:SPSS24.0;计数资料: 2. 结果 2.1不同时段体温变化情况对比 就诊时,体温水平相比无差异,P>0.05;就诊后15min、就诊后30min、就诊后45min、就诊后60min体温水平相比,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不同时段体温变化情况(
2.2平均补液量、休克指数、有效抢救时间对比 针对观察指标,即平均补液量试验组少于对照组,休克指数试验组低于对照组,有效抢救时间试验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平均补液量、休克指数、有效抢救时间对比(
2.3凝血功能指标 针对两组凝血功能指标,即Fib、APTT、PT、TT,就诊时两组相比无差异,P>0.05,就诊1h时,试验组Fib水平高于对照组,APTT、PT、TT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凝血功能指标(
2.4生命体征对比 对比两组生命体征,即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呼吸频率,入院时两组相比无差异,P>0.05,急诊60min后,收缩压、舒张压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心率、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生命体征对比(
2.5不良事件发生率 对比不良事件发生率,即深静脉血栓、低体温、寒战、感染等发生率,试验组少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急诊创伤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如在治疗中出现低体温、血压下降等,均会引起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加儿茶酚胺的释放量,使得内脏、体表等小血管出现强烈的收缩,故急诊创伤患者会因低体温而引起死亡。低体温是指人体的核心温度低于36度,而且低体温持续时越长,患者的死亡风险越高。同时在出现急诊创伤后,低体温的出现还会影响下丘脑的体温调节功能,抑制机体产热活动,而且低体温的出现,会影响机体的基础代谢、氧消耗量,对凝血因子的活性产生影响,同时还会抑制血小板的活化、聚集,对血液的凝固速度产生延缓,从而使急诊创伤患者不能有效地控制出血,造成失血性休克而死亡。因此,在急诊创伤患者治疗中,有效的预防创伤后自发性低体温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 有研究表明,当急诊创伤患者的低体温持续状态超过4小时,其死亡率会增加40%左右,如机体的体温下降到32度时,死亡率已达到100%[6]。因低体温的出现会降低机体的免疫机制,减少中性粒细胞的聚集数,抑制杀灭、吞噬作用,而且还会降低局部创伤的血液供应,导致组织氧供不足,增加后期感染的发生风险,影响预后效果。近年来,在国内护理技术的进展与深入研究下,创伤后低体温已引起了临床的重视,而且也有研究指出,为了预防急诊创伤患者低体温的出现,配合早期保温干预措施非常有必要。早期保温干预的开展,对提高急诊创伤患者的抢救效果十分关键,虽患者入院就诊时体温表现为正常,但在其病情评估、抢救、手术等过程中,会受到其他原因的影响而导致其出现低体温,而此时早期保温干预的开展,可以减少暴露因素引起的热量损伤,减轻机体的损伤程度,抑制出血,促使相关组织灌注的恢复。而且在早期保温干预中,提供加热创伤床,加快体液循环温度的控制,减少体腔热量的丧失,做好湿热氧气的干预,具有显著的效果。而且早期保温干预的开展,可以提高急诊创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缩短抢救时间,可有效减少低体温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体热量的丢失,恢复组织灌注,减轻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有效控制出血,改善患者的生命体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综上所述,急诊创伤患者运用早期保温干预,效果显著,其对减少低体温的发生情况、改善预后效果有积极的影响,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华,段利宁. 集束化保温干预结合无缝隙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对外伤患者急诊救治效率、自发性低体温及凝血功能的影响[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8(07):166-168. [2]千冬维,罗伟利. 围手术期全程复合保温策略对急诊创伤性血气胸手术患者凝血指标及并发症的影响[J]. 血栓与止血学,2022,28(03):677-678. [3]周倩男,史亚亚,杨玲云,等. 集束化保温干预在急诊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自发性低体温发生情况与凝血功能的影响[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14):168-170. [4]张丽燕, 符爱兰, 韩惠芳,等. 集束化保温干预对急诊创伤患者自发性低体温发生情况及凝血功能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0, 36(4):5. [5]林芳,李鑫,田原卿. 基于充气式升温仪的保温护理对失血性休克患者血清乳酸水平及皮肤花斑程度的影响[J]. 医疗装备,2021,34(06):176-177. [9]周琴,张建凤,仇道利,等. 全程保温护理对急诊创伤危重患者干预效果的研究[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47):164-165. |
![]() 主管单位 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 广东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 编辑出版 广东《临床护理研究》 杂志社有限公司 邮发代号 46-131 标准刊号 ISSN 2096-1685 CN 44-1755/R 地址:临床护理研究杂志社 论文投稿邮箱: lchlyjzz@163.com /可采用 在线投稿 方式 (注:严禁一稿多投!!!) 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本刊编辑部观点,文责自负,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如有出现印装质量问题,请向本刊编辑部调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