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研究杂志

阶段式康复护理对颅脑外伤患者术后肢体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彭光玲

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盐城224700

【摘要】目的:探讨在颅脑外伤患者手术后实施阶段式康复护理对其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50例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5例。对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对研究组患者应用阶段式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颅脑外伤患者手术后实施阶段式康复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并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颅脑外伤;阶段式康复护理;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

颅脑损伤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以撞伤、跌伤较为常见,具有病情危重、致残率高、预后差等特点,该疾病的主要发生原因为颅骨骨折、头皮外伤、脑干损伤、脑震荡等。该类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较长,且多数患者合并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损害,会导致其失去活动和生活能力,进一步加重家庭、社会的负担[1]。康复护理能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降低残疾发生率,并能加快患者身体机能恢复进程。阶段式康复护理是根据创伤患者的术后恢复特点制订个性化护理方案,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水平[2-3]。本研究旨在探讨在颅脑外伤患者手术后实施阶段式康复护理对其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的影响,详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50例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5例。对照组中男性19例,女6例;年龄20~54岁,平均年龄(36.23±1.24)岁。研究组中男性17例,女性8例;年龄20~55岁,平均年龄36.21±1.34)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P>0.05),研究可比。全部患者均签署研究同意书。

纳入标准:(1)符合国家学术会议相关标准,具备完MRI检查结果;(2)高依从性和无意识障碍的患者。

排除标准:(1)严重精神疾病,吸毒或酗酒的患者;2)患有脑损伤及认知功能损害;(3)有失访风险患者

等。

1.2方法

1.2.1对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严格按照医生指示给予患者药物干预;叮嘱患者规避情绪激动、咳嗽、用力排便等引起再次出血的情况,并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

1.2.2对研究组患者应用阶段式康复护理

1.2.2.1脑水肿期实施认知训练在学习过程中先通过“一模一样”游戏、游戏猜测等方式培养患者的认知能力;待患者认知能力恢复后进行思维能力的提取、分

类及定向培训,并逐渐结合图像、语音开展训练。

1.2.2.2肢体锻炼指导并协助患者肩膀向外伸展50°,向内侧旋转15°,每次锻炼时间为2h;指导患者进行被动运动,如屈伸指关节、膝关节等,或踝关节内外旋、跖屈等运动;逐渐引导患者进行螺钉、套绳、搭积木等较复

杂的活动。

1.2.2.3稳定治疗给予患者肢体按摩,以预防无效症候群的发生;再次对患者进行认知能力锻炼,但锻炼强度需低于脑水肿阶段。


1.2.2.4院前护理纠正患者及其家属的误解,并向其发放科室内自制的日常生活康复指导手册;协助患

者使用家具进行适当训练,并定期接受检查。

1.3研究指标

1.3.1运用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量表评价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NIHSS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的神经缺损程度越严[4]

1.3.2参照Fugl-Meyer评分量表评价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分数愈高代表患者的运动机能越[5]

1.3.3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压疮。

1.3.4采用医院自行设计的护士满意度调查表评价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共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三个等级[6]

1.3.5选取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价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共包含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精4个项目,得分越高代表患者的生存质量越好[7]

1.4统计学分析

选择SPSS21.0统计学软件分析本研究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NIHSS评分、FMA评分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F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


学意义(P<0.05)。详见表1。

1两组患者NIHSS评分、FMA评分对比[(x±s),分]

项目

NIHSS评分

FMA评分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研究组(n=25)

对照组(n=25)

t

P

22.12±1.25   8.13±0.45   20.12±2.13   62.11±0.32

22.14±1.35   11.02±0.09   20.15±2.18   54.15±1.32

0.6594         8.4585        0.7745        13.2571

>0.05   <0.05   >0.05   <0.05

2.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项目

肺部感染

应激性溃疡

压疮

总发生率

研究组(n=25)

0(00.00)

1(4.00)

1(4.00)

2(8.00)

对照组(n=25)

1(4.00)

3(12.00)

4(16.00)

8(32.00)

χ2




4.7782

P




<0.05

2.3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n(%)]

项目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总满意度

研究组(n=25)

14(56.00)

10(40.00)

1(4.00)

24(96.00)

对照组(n=25)

8(32.00)

9(36.00)

8(32.00)

17(68.00)

χ2




4.9968

P




<0.05

2.4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4。


4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x±s),分]

项目

躯体功能

心理功能

社会功能

精力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研究组(n=25)

45.25±2.13

80.52±2.13

45.25±2.13

85.46±1.26

50.11±0.23

81.42±1.25

30.45±1.22

78.56±2.13

对照组(n=25)

45.13±1.25

74.12±2.13

45.33±2.11

76.45±2.05

50.13±0.23

74.24±1.26

30.12±1.25

70.45±2.55

t

0.8715

5.4871

0.7481

10.0487

0.0271

8.7851

0.6658

9.4571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讨论

颅脑损伤是一种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疾病。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建筑等行业得到迅速发展,颅脑损伤的发病率随之呈现上升趋势,该疾病会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较大痛苦及经济负担。临床针对颅脑创伤

主要通过手术手段拯救患者生命,但是患者在术后往往留下不同程度的神经、运动、日常生活能力等损害,会发生一系列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8-9]。相关研究表明,颅脑创伤后存在中枢功能重构,通过康复护理、功能训练可显著提高患者创伤后的神经预后质量,有利于创伤后功能恢复。常规护理因未能为患者选择恰当时机开展康复锻炼,故增加了术后发生肺部感染、压疮、便秘、肌肉萎缩、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阶段式康复护理强调在术后48~72h内可开始康复锻炼。术后早期进行康复锻炼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身体活动量并促进血液循环,进而减少患者褥疮、深静脉血栓、肺部及泌尿系统感染等疾病的发生。此外,运动锻炼还可提高患者的肌肉张力、平衡力,进而改善患者的四肢运动功能。语言、认知、记忆等训练可刺激患者受损的脑神经元,从而对功能区进行重构,加快神经细胞的恢复。研究表明,脑外伤早期是恢复的“黄金时期”,早期康复训练可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阶段式康复护理可从运动、认知、记忆、语言、日常生活能力等多个角度指导患者进行训练,促进患者各项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0]。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在脑水肿期,为防止关节变形、僵硬,临床采用了四肢和关节的被动运动,以保证患者肌肉正常代谢,从而为后续的康复治疗奠定良好基础。稳定期则从被动运动调整为主动运动,既可通过运动神经传入、传出的冲动反复刺激,也可以在病变部位形成新的神经通路,从而促进脑组织的功能重组,充分发挥大脑的可塑性,帮助患者恢复神经功能,增强四肢运动能力及体质。而通过锻炼患者的注意力、思维、记忆力、理解能力等情况,可激活机体海马区,进而培养患者的认知能力,使身体产生代偿效应,从而刺激大脑功能区,加快损伤的神经再生,从而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陷。通过图像、语言、音乐等信号刺激大脑上行网络,刺激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及身体的感觉。在恢复期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逐渐指导其开展下床活动、床边站立、行走等训练,可将正确运动方式输入至大脑中,提高神经系统的敏感性、兴奋性、响应性,有助于促进人体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针对颅脑外伤患者术后应用阶段式康复护理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神等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护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王艳琳.愉悦元素积极刺激联合阶段式康复护理对颅脑外伤患者术后心理状态、肢体运动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2,41(20):3719-3723.

[2]刘雅倩.分层护理策略对颅脑外伤术后吞咽障病人吞咽功能、营养状态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全科护,2022,20(28):3962-3965.

[3]孙延菊,崔霞.阶段式康复护理联合营养干预颅脑外伤患者术后肢体运动、神经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9):1663-1666.

[4]朱璐,陈晓娟.优质护理对颅脑损伤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术后恢复效果影响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9,

22(6):3-5.

[5]罗民香.阶段式康复护理对颅脑外伤患者术后NIHSS评分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2020,17(21):91-93.

[6]罗海琴.阶段式康复护理对颅脑外伤患者术后肢体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2019,23(14):39-42.

[7]赵莉,陶化青.康复护理干预有助于颅脑外伤术后偏瘫患者的恢复[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9,

38(7):3323-3329.

[8]刘佩珍.阶段式康复护理应用于颅脑外伤患者对其术后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8,15(8):81-84.

[9]胡晓曼.阶段式康复护理对颅脑外伤患者术后肢体运动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20(8):77-79,86.

[10]李.阶段式康复护理对颅脑外伤患者术后体运动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21,16(1):

182-184.


ABUIABAEGAAg7YqIlwYonNK0uQQwxgM4_wQ

主管单位 

    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 

    广东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

编辑出版   

    广东《临床护理研究》 杂志社有限公司

邮发代号   

    46-131

标准刊号 

    ISSN 2096-1685

    CN 44-1755/R

联系方式

地址:临床护理研究杂志社

论文投稿邮箱: lchlyjzz@163.com /可采用 在线投稿‍ 方式

(注:严禁一稿多投!!!)

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本刊编辑部观点,文责自负,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如有出现印装质量问题,请向本刊编辑部调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