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在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中的应用张淑芳 山东省德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山东德州253000 【摘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期间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在本院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10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干预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对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对研究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开展预见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溶栓效果、日常活动能力、神经功能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00%,高于对照组的7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24h、出院时,研究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1周、1个月、3个月,研究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00%,低于对照组的2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总满意度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期间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临床溶栓效果,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并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脑梗死;静脉溶栓;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473;R54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7-1958(2023)16-0145-04 脑梗死属于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类型,以短暂性脑动脉血流中断为主要生理表现,常会引发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进而损害机体的神经功能,并可能引发一系列功能障碍,甚至可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有大量研究证实,当脑组织供血中断6s以上即可出现上述障碍,中断5min以上则会导致机体出现神经不可逆性损伤[1]。因此,脑梗死发生后及时、快速地建立侧支循环或疏通梗死血管、恢复局部脑组织血氧供应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环节。阿替普酶是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常用药物,可通过纤维蛋白选择性结合后激活纤维酶原,溶解血栓,以恢复脑组织血氧供应,促进神经功能恢复[2]。尽管该治疗方式的有效性、安全性已被临床认可,但该疾病具有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等特点,故临床为确保治疗效果需配合实施预见性护理,以准确评估护理风险,给予患者针对性护理干预[3]。本研究旨在分析预见性护理在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期间的应用效果,详情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在本院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10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干预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35~76岁,平均年龄(57.24±3.68)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5h,平均时间(3.65±1.24)h;受教育年限4~18年,平均年限(12.21±2.43)年;病变部位:丘脑13例,基底节18例,脑叶13例,小脑及其他部位6例。研究组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36~78岁,平均年龄(56.98±3.43)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6h,平均时间(3.72±1.12)h;受教育年限3~17年,平均年限(12.13±2.65)年;病变部位:丘脑19例,基底节14例,脑叶10例,小脑及其他部位7例。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可比。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经头颅CT、MRI检查确诊;(2)发病至就诊时间在4.5h以内;(3)符合溶栓治疗指征;(4)无阿替普酶溶栓禁忌证;(5)患者意识清晰,与家属协商后表示自愿配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合并颅内出血、颅内肿瘤、凝血功能障碍;(2)近2周内有重大手术史;(3)存在出血性疾病;(4)伴有严重终末期疾病或恶性肿瘤;(5)存在精神认知障碍;(6)拒绝配合本次研究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降低颅内压、补液、脱水、控制血压、调脂、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处理;此外,给予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0.9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90mg)。静脉溶栓前,临床需做好相应准备工作,确保患者血氧饱和度在94%以上,必要时给予患者抗心肌缺血药物,避免溶栓操作增加患者的心脏负担。治疗过程中需详细记录患者各项临床症状,一旦出现异常需立刻停止溶栓;溶栓后24h需严密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24h后则进行CT、MRI、CTA等检查,一旦发现患者存在颅内出血现象则需及时采取对症治疗。 1.2.1对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向患者讲解静脉溶栓相关知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应对措施;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及各项生命体征;叮嘱患者遵医嘱用药,并为患者营造良好的治疗环境,及时给予患者情绪安抚等。 1.2.2对研究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开展预见性护理积极主动与患者展开沟通,准确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对静脉溶栓治疗的认知度;耐心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该治疗方式的优势、预期效果、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应对措施等内容,同时解答患者及其家属的提问,以消除其心理负担。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患者,及时给予其相应的心理疏导,维持其良好情绪。治疗期间及时评估患者的实际病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重视可能出现的异常状况。治疗期间确保患者完成相关检查,同时准备好所需药物,并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协助患者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治疗;适时询问患者感受,密切关注患者呕吐、头晕等不良症状;为患者准备气垫,同时每隔2h协助患者进行1次翻身,避免患者因长期卧床而引发压疮;针对出现吞咽障碍者需及时清理分泌物,预防患者 出现误吸而引发肺部感染。 1.3观察指标 1.3.1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4]痊愈:NIHSS评分减少90%以上;显效:NIHSS评分减少幅度为46%~90%;有效:NIHSS评分减少幅度为18%~45%;无效:NIHSS评分减少幅度低于18%或病情有所加重。 1.3.2分别在入院时、溶栓后24h、出院时,采用神功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价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情况涉及肢体运动、语言、意识、认知等方面,分值范围为0~45分,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越严重[5]。 1.3.3分别在溶栓后1周、1个月、3个月,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涉及进食、穿衣、大小便控制、上厕所、洗澡、床椅转移、平地行走、上下楼梯、修饰等方面,满分为100分,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好[6]。 1.3.4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出血、肺部感染、口腔感染、深静脉血栓。 1.3.5采用自拟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表统计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共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本研究数据,计量资料以(x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00%,高于对照组的7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注:组间比较,*P<0.05。 2.2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 溶栓后24h、出院时,研究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x±s),分]
注:组间比较,*P<0.05。 2.3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比较 溶栓后1周、1个月、3个月,研究组患者的 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比较[(x±s),分]
注:组间比较,*P<0.05。 2.4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00%,低于对照组的2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注:组间比较,*P<0.05。 2.5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总满意度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 表5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注:组间比较,*P<0.05。 3讨论 脑梗死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患者早期常存在动脉粥样硬化,随着病情进展则可进一步加重血管损伤程度,使血管内血小板聚集而形成血栓,导致动脉管腔变窄或闭塞,从而影响局部脑组织血氧供应,引发脑梗死。静脉溶栓是指通过向机体输入大量纤溶酶原激活物以加强酶促反应,裂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以疏通闭塞的血管,恢复局部脑组织血流灌注,缓解机体的临床症状[7-9]。但是,脑梗死患者常因生活能力下降,静脉溶栓治疗期间需长期卧床,在治疗期间需辅助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以期及时消除危险因素,确保治疗效果。预见性护理属于一种前瞻性干预对策,主要是针对某种疾病的发生、发展、病情变化规律,提前预测潜在的护理风险,通过采取对应的预防对策,以减少各类风险事件的发生,消除影响疾病康复的不利因素,从而确保治疗效果[10]。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00%,高于对照组的7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24h、出院时,研究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1周、1个月、3个月,研究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00%,低于对照组的2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总满意度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期间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脑梗死患者的溶栓效果,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并能提高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满意度,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占小枚.综合护理干预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 2022,19(17):99-102. [2]王淑晓,许艳芳.三位一体细节化优质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生活质量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22,31(11):2089-2092. [3]叶欣.综合护理干预在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中的应用观察[J].血栓与止血学,2022,28(1):134-135. [4]张娜.预见性护理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人人健康,2021(17):82-83. [5]李圣凤,李志梅,范琳.预见性护理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1,27(11):46-48. [6]肖淑立,林慧君,李清月,等.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预见性护理在脑梗死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21,35(2):334-337. [7]陈晓妹.综合护理干预在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中旬刊),2020,27(11):38-41. [8]于晓娜.分析预见性护理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6):264-265. [9]魏桂萍.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护理[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4):673-674. [10]王金妹,李金凤.对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3):236-237. |
![]() 主管单位 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 广东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 编辑出版 广东《临床护理研究》 杂志社有限公司 邮发代号 46-131 标准刊号 ISSN 2096-1685 CN 44-1755/R 地址:临床护理研究杂志社 论文投稿邮箱: lchlyjzz@163.com /可采用 在线投稿 方式 (注:严禁一稿多投!!!) 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本刊编辑部观点,文责自负,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如有出现印装质量问题,请向本刊编辑部调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