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研究杂志

护理专案模式在缩短急性脑梗死患者取栓时间中的应用

护理专案模式在缩短急性脑梗死患者取栓时间中的应用

仇静   钟娜娜通讯作者   赵俊颖

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江苏盐城   224006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专案模式对缩短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取栓时间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本院收治的18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90例)和研究组(91例)。对常规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对研究组患者应用护理专案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治疗后3周、6周,研究组患者的CS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静脉通道建立时间、监护吸氧时间、入室至穿刺时间、穿刺至再通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介入治疗期间开展护理专案模式干预,能有效缩短患者的术前准备时间、血管内取栓时间。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介入治疗;护理专案模式;取栓时间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7-1958(2023)16-0070-03


急性脑梗死(AIS)属于临床常见的一种急性发病,而介入取栓术是临床治疗该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介入治疗过程中,救治时间具有关键意义。相关研究指出,患者入院后需在90min内完成穿刺,这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但是,接诊、转运、登记办理等环节均会耗费一定时间,故缩短介入取栓时间的关键在于缩短患者入院至穿刺时间、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1]。过往,常规护理集中于对患者的病情干预,对疾病突发情况及方案拟订不精准,导致患者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时间,从而影响患者的治疗及康复效果。基于此,本研究探讨护理专案模式对缩短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取栓时间的应用效果,详情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12月本院收治的18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90例)和研究组(91例)。常规组中男性64例,女性26例;年龄34~85岁,平均年龄(55.36±4.05)岁。研究组中男性64例,女性27例;年龄34~85岁,平均年龄(55.56±3.06)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P>0.05),研究可比。

纳入标准:(1)本研究经我院医学委员会审批;(2)患者均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协议;(3)患者经相关检查后确诊为急性脑梗死。

排除标准:(1)大面积脑梗死征象者;(2)存在免疫系统疾病者;(3)一个月内有过颅脑手术史者;(4)凝血

功能异常者。

1.2方法

1.2.1对常规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干预患者入院并进行神经内科会诊后,通知介入手术室启动紧急取栓手术。介入手术室内由1名技术员、1名手术护士完成手术。术前通过手术床自带约束带对患者进行约束,由神经介入医师评估患者镇静状态及镇静需求(未借助镇静镇痛评分工具);术中从神经介入耗材柜拿取耗材,以手写方式记录关键时间节点。

1.2.2对研究组患者应用护理专案模式

1.2.2.1主题选定明确此次护理主题,分析介入治疗过程的急救时间;研究主题确立为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方面。

1.2.2.2组建护理专案小组组内成员包含神经介入治疗医生、护士长、护理人员;由护士长任组长、医生任技术指导。护士长负责组织组员接受培训,并为其分配相关工作。

1.2.2.3收集、分析资料护理人员整理行介入取栓术关键时间节点的记录情况,并分析患者入室至血管再通(再通)时间、入室至完成穿刺(穿刺)时间、穿刺至再通时间等数据。

1.2.2.4原因分析组员通过智力激励法、绘制鱼骨图法等方式,对人、物、法、环进行原因分析及讨论,结果如下:

1.2.2.4.1非手术工作耽误时间在非上班时间内无法及时向医院上报;上班时间内未能及时与手术室进行协调;入室后才能登记影像资料;科室之间沟通出现差错;术中时间节点记录方式不科学等。

1.2.2.4.2护士业务水平欠缺对患者进行约束或镇静需时太长;无法和医师形成默契配合,效率不高;处理并发症能力不足等。

1.2.2.4.3人力资源不足急诊手术时间紧张、工作量大、强度高、节奏快、具有丰富经验的护理人员不足

等。

1.2.2.4.4耗材因素急诊手术间不确定,拿取耗材耽误时间;所需耗材种类多、更新快,手术配合度的要求较高;所需耗材数量多,不易进行集中管理等。

1.2.2.5制定改善目标与标准结果相比较,最终得出入室至穿刺平均时间应在15min内,穿刺至再通时间应在35min内。

1.2.2.6拟定对策及实施即术前保持沟通常态

化,且组员需加入“AIS时间战”群聊。

1.2.2.6.1神经内科医生需对患者情况进行及时更新,并对患者基本信息、转运动态、手术耗材的种类及特殊情况进行通报。

1.2.2.6.2护士了解情况后应尽早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包括按时回医院、协调手术室、做好影像记录等。

1.2.2.6.3神经介入医生对患者影像资料、专科评分进行评估后,与护士共同开展一系列临床操作,并讨论如何实施镇静治疗。

1.2.2.7人员配置合理化

1.2.2.7.1AIS急诊值班模式调整为2名护士互相配合。

1.2.2.7.2设立1名技术指导员,对护士进行设备操作、保养维护的培训及考核,并为全部手术间提供高级影像技术支持。

1.2.2.7.3护士参与多数设备操作及使用过程。

1.2.2.8业务能力专业化

1.2.2.8.1调遣1名AIS专业护理人员负责AIS急救配合;定期对手术配合要点、耗材特点、镇静护理体会进行总结,并整理AIS业务技能训练资料。

1.2.2.8.2完善培训制度后,AIS专业护士需组织全科护士进行个体化的护理训练,并共同探讨提高合作效果的措施。

1.2.2.8.3提高护理、镇静、镇痛护理的护理水平,并安排护理人员到ICU等科室进修。

1.2.2.9约束镇静程序化

1.2.2.9.1将CT约束带、介入手术床CT约束带进行比较,设计一种可移动、覆盖面积大、不易勒伤患者的约束带;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对其手腕、胸部、膝关节等部位实施常规约束,防止患者发生移动、意外跌落等不良情况。

1.2.2.9.2患者入室后,采用COPT疼痛监测仪器、SAS镇静躁动评分表对患者镇痛情况进行评价,并根据医生指示及时调整镇痛药物。

1.2.2.9.3重视并发症护理包括并发症预防、发现、处理,避免因并发症而推迟手术。

1.2.2.10耗材管理专业化

1.2.2.10.1启动机动化AIS介入耗材专用车,集中放置取栓必需耗材,同时实施专人管理、定时清点、定点放置。

1.2.2.10.2定期组织组员学习耗材知识,促使其随时掌握最新耗材的特点、使用方法、配合要点等内容。

1.3观察指标

1.3.1分析两组患者血管内取栓关键时间包括静脉通道建立时间、监护吸氧时间、入室至穿刺时间、穿刺至再通时间。

1.3.2通过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评估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总分45分,分数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成反比。

1.4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27.0软件分析本研究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周、6周,研究组患者的CS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1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比较[(x±s),分]

组别

CSS评分

治疗前

治疗后3周

治疗后6周

研究组(n=91)

26.76±4.17

15.62±2.75

12.20±2.05

常规组(n=90)

27.30±4.53

18.44±3.12

15.05±3.52

t

0.837

6.468

6.674

P

0.404

<0.001

<0.001

2.2两组患者血管内取栓关键时间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静脉通道建立时间、监护吸氧时间、入室至穿刺时间、穿刺至再通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两组患者血管内取栓关键时间比较[(x±s),min]

组别

静脉通道建立时间

监护吸氧时间

入室至穿刺时间

穿刺至再通时间

常规组(n=90)

6.98±1.85

4.28±0.75

18.12±3.25

31.48±10.70

研究组(n=91)

4.35±1.05

2.35±0.28

12.35±2.63

62.77±11.33

t

11.794

22.998

13.165

19.154

P

<0.001

<0.001

<0.001

<0.001

3讨论

脑梗死疾病的发病人群集中于中老年。我国老年人口增多是引发脑梗死发病率迅速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介入取栓术治疗是该疾病的主要方式,但该项治疗手段对手术时间的要求较为严格,即越早采取治疗措施所获得的治疗效果越好[2]。治疗期间,以缩减治疗时间、利用科学手段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或改善肢体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护理内容。相关研究显示,该病的发病因素众多,同时,发病后患者脑血管极易受到损伤,并会导致患者脑组织受到伤害,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因此,临床需为患者选择正确的护理措施。常规护理模式中,护理人员、技术人员能力相对固定,护理效率较低,导致院内救治无法确保治疗效果[3-4]。

而应用护理专案模式,即通过组建专业护理小组、收集资料、描绘鱼骨图、分析原因、拟定改善目标等环节,分解介入取栓术治疗的AIS患者入院-穿刺-再通的救治流程,并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完善,可使护理措施进一步规范化。此外,重视对组员的培训、考核,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从而利于提高整体护理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3周、6周,研究组患者的CS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静脉通道建立时间、监护吸氧时间、入室至穿刺时间、穿刺至再通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通过群内交流可使护士有充足时间做好术前准备,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调整护理人员值班模式,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设备操作技能的培训,可有效解决护理人员紧缺的问题,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具备人性化约束工具、使耗材车机动化、电子记录时间节点均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因客观因素而导致时间延迟[5]。

综上所述,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介入治疗期间实施护理专案模式干预可收获显著效果,能有效缩短患者的术前准备时间、血管内取栓时间。

参考文献

[1]田敏,谢静,骆嵩,等.路径化护理方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的效果[J].中华全科医学,

2022,20(9):1620-1623.

[2]许燕飞.护理专案改善活动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介入取栓术患者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22,

20(16):26-29.

[3]曹俊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联合动脉取栓术患者的术后护理[J].天津护理,2021,29(3):314-315.

[4]王莉.护理流程优化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桥接SolitaireAB支架术患者取栓成功率及抢救时间的影响[J].医疗装备,2021,34(8):171-172.

[5]章春红,罗燕华,王晓芳.标准化护理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绿色通道中的效果评价[J].黑龙江中医药,2020,49(6):395-396.


ABUIABAEGAAg7YqIlwYonNK0uQQwxgM4_wQ

主管单位 

    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 

    广东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

编辑出版   

    广东《临床护理研究》 杂志社有限公司

邮发代号   

    46-131

标准刊号 

    ISSN 2096-1685

    CN 44-1755/R

联系方式

地址:临床护理研究杂志社

论文投稿邮箱: lchlyjzz@163.com /可采用 在线投稿‍ 方式

(注:严禁一稿多投!!!)

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本刊编辑部观点,文责自负,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如有出现印装质量问题,请向本刊编辑部调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