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在急诊创伤护理中的应用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在急诊创伤护理中的应用 范琳 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室 江苏常熟 215500 【摘要】目的:分析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在急诊创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本院收治的80例急诊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应用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各项评价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诊创伤患者实施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可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生活质量及护理安全性,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急诊创伤护理;护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7-1958(2023)16-0073-03 急诊室是医院救治危重症患者的重要场所。应激性损伤、感染是临床急诊室常见的并发症,通过分析患者急救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事件,对患者落实针对性临床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1]。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是指评估患者的身体风险程度,在最短时间内对患者开展护理干预,满足患者的日常需求[2-3],进而保证患者在临床护理过程中的安全性。本研究旨在分析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在急诊创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详情汇报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本院收治的80例急诊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47.21±3.54)岁。观察组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49.51±2.66)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可比。 1.2方法 1.2.1对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 1.2.1.1护理状况患者入院后,及时为患者进行吸痰操作,并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了解其实际病情,落实相应的对症处理,提高患者护理安全性。 1.2.1.2皮肤护理为患者在适合部位涂抹凡士林,避免患者出现应激性压疮[4]。 1.2.2对观察组患者应用无缝隙急救护理模 式具体如下: 1.2.2.1建立临床护理体系,并进行风险评估在患者接受护理期间,结合相关指标评估其风险程度,并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建立高效、廉洁的临床护理体系。及时分析患者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了解患者的护理需要,对患者实施干预措施[5]。团队成员应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熟练的临床实践技能;遵守临床患者管理制度,并加强对患者的随访检查。改进不合理护理措施,以提高患者的护理安全性。 1.2.2.2心理护理患者在护理期间容易出现负面情绪,故临床需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向患者讲解创伤的发生原因及治疗方法,以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的认识,帮助患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6]。 1.2.2.3护理体位帮助患者定期调整体位,避免患者皮肤长期受到压迫,或可在患者背部添置软垫,避免患者出现应力性损伤。 1.2.2.4皮肤护理使用无菌纱布清洁患者皮肤,保持患者皮肤干燥、清洁,避免发生感染[7-8]。 1.2.2.5加强质量控制保证每个护理操作是相互关联的,并加强内部护理人员的质量控制。由于老年患者心理状态相对脆弱、免疫能力相对较差,若患者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则会增加临床急救工作难度。对此,临床护理人员需在护理过程中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临床护理、人道主义护理服务;告知患者实际护理情况,以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此外,在治疗过程中应配合患者家属了解临床护理的具体情况,以满足患者的居家护理需求[9]。 1.2.2.6更新护理理念需对老年患者不断更新护理理念,并重点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将护理中心转变为临床护理责任感,以满足患者合理的临床护理需求;加强患者生命体征监测的情况下,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的认知度[10]。 1.3观察指标 1.3.1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共分为满意、较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 1.3.2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评价包括护理态度、心理疏导、管理措施、操作水平等项目。 1.3.3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涵盖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生命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 1.3.4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呼吸暂停、继发感染、压力性感染、喂养不耐受。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分析本研究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2.2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评价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各项评价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评价比较[(x±s),分]
2.3两组患者SF-36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各项SF-36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两组患者SF-36评分比较[(x±s),分]
2.4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讨论 随着急诊护理的不断改进、优化,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开展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可收获显著的临床效果。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属于一种新型临床护理模式,在护理过程中,准确、详细地记录每个护理操作,保证护理操作之间的相互联系,并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已成为临床护理过程中的重要要求。区别于传统治疗,将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应用于急诊创伤患者,通过提高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主要地位,使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符合护理体系的系统发展。护理期间,通过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临床护理服务,通过相关论文数据向患者说明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的重要性,提高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的权威性,有助于得到患者及家属的高度认可[11-12]。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期间,及时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并通过相应干预措施减轻患者疼痛,可收获显著的临床干预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各项评价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急诊创伤患者实施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可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并能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护理安全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飒,杨红,于巧萍,等.穴位按摩联合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对门诊宫颈手术中人工流产综合征的预防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22,19(3):170-173. [2]王琴,霍愿愿.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抢救效果[J].山西医药杂志,2022,51(13):1553-1555. [3]张华锋,赵佳,张允忠,等.“5G云+医疗”物联网联动新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创伤杂志,2022,38(4):359-364. [4]宋欣,何乾峰,张毳毳,等.基于FMEA模式护理在严重创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21,18(27):170-173. [5]李宁,付婷.无缝隙护理模式在结肠癌伴肠梗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结直肠肛门外科,2021,20(S2):27. [6]孙燕,华薇,李雪云.危重症创伤急诊手术中优化配合急救流程对抢救效率的影响[J].河北医药,2021,43(12):1876-1878,1882. [7]张阳春,季学丽,张丽,等.创伤团队启动标准在急诊预检分诊中的信效度研究[J].护理学杂志,2021,36(19):39-43. [8]郑桂华,王晓媚,张俊杰.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对急诊创伤患者抢救的影响[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21,30(12):139-140. [9]李巧群.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慢性感染性伤口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重庆医学,2021,19(S2):50. [10]杨江溶.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在新生儿PICC护理中的运用研究[J].重庆医学,2021,20(S2):50. [11]张金燕,杨丽萍,彭庆荣.基于多学科协作团队的急救护理路径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1,27(7):948-951. [12]杨凯涛,徐进宇,冯朝霞.创伤中心远程指导型急救模式在多发创伤合并MODS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观察[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1,16(4):370-372,384. |
![]() 主管单位 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 广东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 编辑出版 广东《临床护理研究》 杂志社有限公司 邮发代号 46-131 标准刊号 ISSN 2096-1685 CN 44-1755/R 地址:临床护理研究杂志社 论文投稿邮箱: lchlyjzz@163.com /可采用 在线投稿 方式 (注:严禁一稿多投!!!) 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本刊编辑部观点,文责自负,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如有出现印装质量问题,请向本刊编辑部调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