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护理在ICU重症呼吸衰竭患者监护期间的应用价值分析综合性护理在ICU重症呼吸衰竭患者监护期间的应用价值分析 王敏 江苏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 江苏张家港 215611
【摘要】目的:分析在ICU重症呼吸衰竭患者监护期间应用综合性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2年8月在ICU就诊并接受治疗的60例重症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应用综合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同组护理前,且观察组患者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潮气量、肺活量、用力呼气量均大于同组护理前,且观察组患者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气道峰值均低于同组护理前,且观察组患者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血氧分压均高于同组护理前,且观察组患者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二氧化碳分压均低于同组护理前,且观察组患者低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同组护理前,且观察组患者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ICU重症呼吸衰竭患者监护期间应用综合性护理可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呼吸功能、血气指标、预后指标及生活质量,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重症呼吸衰竭;综合性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7-1958(2023)16-0076-04
危重症医学是多学科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综合医学学科,标志着医学技术的进步[1]。重症监护病房(ICU)集合了各类先进医疗设备,可通过精密监测全面评估患者实际病情,并能为患者提供专业、精细的护理服务,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多种因素导致的呼吸衰竭在ICU中较为常见,同时患者容易并发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等危急情况,若临床出现护理不当则会严重影响临床治疗效果[2]。常规护理以基础性护理为主,在ICU患者中适用性较差;而综合性护理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同时加强对患者心理、生理等方面的护理干预,以期提高干预效果。本研究旨在分析在ICU重症呼吸衰竭患者监 护期间应用综合性护理的临床价值,详情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9月—2022年8月在ICU就诊并接受治疗的60例重症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61~82岁,平均年龄(71.28±7.54)岁;呼吸衰竭分型:Ⅰ型13例,Ⅱ型17例;原发病:肺炎1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3例,其他6例。观察组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61~83岁,平均年龄(71.32±7.47)岁;呼吸衰竭分型:Ⅰ型12例,Ⅱ型18例;原发病:肺炎1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4例,其他6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可比。 纳入标准:(1)与《呼吸衰竭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中的相关诊断标准相符;(2)患者充分知晓本研究的内容 及目的,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2)合并感染性休克的患者;(3)合并恶性肿瘤的患者;(4)合 并精神及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 1.2方法 1.2.1对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定期清理患者的气道分泌物,以确保气道的通畅;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并及时给予他们情绪安抚。 1.2.2对观察组患者应用综合性护理 1.2.2.1病情监测护理人员加强对患者病情变化的监测,并详细记录相关指标;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变化等情况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一旦出现异常则及时告知医生采取对症处理。 1.2.2.2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需以耐心、友好的态度与患者进行交流,并根据患者的语言、神情、举止等情况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患者负面心理情况及原因,给予患者针对性心理疏导;通过为患者列举治疗成功病例,给予患者充分信心,促使其积极配合医护工作。 1.2.2.3呼吸道护理遵循无菌操作要求,及时清除患者气道分泌物,必要时经雾化吸入操作稀释患者痰液后再行排痰操作;做好患者的口腔清洁工作,按时更换牙垫并调整牙垫位置,以确保患者舒适度;指导患者开展呼吸功能训练,包括缩唇呼吸、深呼吸、吹气球等。 1.2.2.4营养支持待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稳定后,可对其输注蛋白质、维生素含量高的营养液,且在输注前需将营养液加温至38℃~40℃;输注过程中需严格控制 注射速度。 1.3观察指标 1.3.1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3]、抑郁自评量表(SDS)[4]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抑郁情绪评 分越高则说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 1.3.2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呼吸功能指标包括潮气量、气道峰值、肺活量、用力呼气量。 1.3.3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血气指标包括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 1.3.4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指标包括机械通气 时间、入住ICU时间。 1.3.5应用简明生活质量量表(SF-36)[5]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包括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等项目,每项分值范围均为0~100分,评分越高说明患者该项生活质量越佳。 1.4统计学处理 借助SPSS22.0软件分析本研究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评分、SDS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同组护理前,且观察组患者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评分、SDS评分比较[(x±s),分]
注:与同组护理前相比,*P<0.05。 2.2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呼吸功能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各项呼吸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潮气量、肺活量、用力呼气量均高于同组护理前,且观察组患者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气道峰值均低于同组护理前,且观察组患者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呼吸功能比较(x±s)
2.3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气指标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血氧分压均高于同组护理前,且观察组患者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二氧化碳分压均低于同组护理前,且观察组患者低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气指标比较(x±s)
注:与同组护理前相比,*P<0.05。 2.4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比较[(x±s),d]
2.5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同组护理前,且观察组患者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 表5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比较(x±s)
3讨论 呼吸衰竭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以肺通气或换气功能障碍为主要病理病变,会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口唇青紫、呼吸骤停等临床表现;若患者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会对其他器官及组织造成损伤,增加患者死亡风险[6]。临床多采用机械通气对重症呼吸衰竭患者实施治疗,以维持患者必要的肺泡通气量,改善患者的缺氧状况[7]。 ICU重症呼吸衰竭患者多存在较重的心理负担,故容易出现严重的负面情绪。因此,临床需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心理疏导,通过良好沟通、耐心解答患者存在的疑虑、为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等手段,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疾病认知,提高患者对临床医护工作的配合度。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两组患者的 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同组护理前,且观察组患者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道干预可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同时用氧操作、监测患者心率及呼吸情况,可有效缓解患者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两组患者的潮气量、肺活量、用力呼气量均高于同组护理前,且观察组患者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气道峰值均低于同组护理前,且观察组患者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CU患者因长期制动呼吸会影响微循环功能,减少了蛋白质合成,继而影响了患者预后效果[8]。对此,加强对患者的营养支持,可确保患者治疗期间的代谢需求及营养状况,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血气分析情况和预后效果[9-10],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血氧分压均高于同组护理前,且观察组患者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二氧化碳分压均低于同组护理前,且观察组患者低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同组护理前,且观察组患者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ICU重症呼吸衰竭患者监护期间应用综合性护理可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呼吸功能、血气指 标、预后指标及生活质量,临床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王惠群,王春艳,张培.观察一体化护理模式对ICU呼吸衰竭患者睡眠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2,9(7):1351-1353. [2]江卉,杨金花,江明媛,等.基于奥马哈系统护理模式在ICU重症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7):208-210,225. [3]李阳.预见性护理模式在对ICU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23):174-176. [4]庄丽娜.早期康复在ICU呼吸衰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6):835-836. [5]杨伟娜.临床护理路径在ICU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1,33(13):147-149. [6]向飞.ICU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病人的最佳护理措施[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1):140-141. [7]孙云,董烨,何欣燃,等.对在ICU接受治疗的呼吸衰竭患者进行精细化护理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4):246-247. [8]周晓泉,李燕,李艳,等.重症专职小组对ICU呼吸衰竭行有创机械通气患者预后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9,25(11):86-88. [9]钱雯.重症专职小组护理模式对ICU呼吸衰竭行有创机械通气患者预后的影响[J].吉林医学,2021,42(5):1274-1275. [10]孙燕燕.ICU呼吸衰竭应用人性化护理对心理状态的影响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22,26(15):27-29. |
![]() 主管单位 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 广东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 编辑出版 广东《临床护理研究》 杂志社有限公司 邮发代号 46-131 标准刊号 ISSN 2096-1685 CN 44-1755/R 地址:临床护理研究杂志社 论文投稿邮箱: lchlyjzz@163.com /可采用 在线投稿 方式 (注:严禁一稿多投!!!) 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本刊编辑部观点,文责自负,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如有出现印装质量问题,请向本刊编辑部调换。 |